推荐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是一位心理医生,借用《柳林风声》的蛤蟆作为本书的主角,为我们介绍了心理咨询的过程,没看过《柳林风声》的也不影响本书的阅读。

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蛤蟆先生陷入了抑郁中,在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一次次的面谈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不断地思考和成长,直面自己,最终再次重获力量。
陪蛤蟆一起进入咨询室,我们可以对心理咨询有一个大概了解,比如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面谈的主要形式,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各自的责任、心理咨询是如何一步步使来访者发生改变的。
我近期也在看心理学的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其他的心理学教材,发现教材上讲述的流程、概念以及注意事项在本书中也都有体现,所以认为本书算是一本较为严谨可信的科普书,推荐大家阅读。
在日常跟周边人的沟通中,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心理咨询有一种类似于羞耻的心理,比如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愿意进行了心理咨询,好像这表示自己是有精神问题;如果听到谁进行过心理咨询,也会表现出好奇和吃瓜的态度。
另外,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师更像是一位建议师和治疗师的角色,自己将痛苦的事情告诉对方,对方给出解决方法。或者倾向于认为心理咨询师会讲很多大道理,但是就像“道理我都懂,但是却无法过好这一生一样”,其实无法起到什么作用。
本书中的蛤蟆先生大概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走进咨询室的,正如他从刚开始的抗拒和怀疑到最后获得成长一样,我觉得在看完本书后,大家会对心理咨询有不一样的认识。
读后感
在跟随蛤蟆先生一起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抛出的两个点,让我有较大的感触。
不同的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从小在父母养育过程中,我们潜移默化地受他们影响,对他们产生认同,并学习到了他们的行为模式。
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儿童自我状态是这样形成的:在早期,与父母相比,我们是弱小的一方,为了获得强大的父母的照顾和爱,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他们,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在呱呱坠地起,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个人的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这意味着每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
蛤蟆,我们绝对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特个体。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关于成人自我状态,请见引用。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我们时常会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只有在成人模式时,我们才处于真正的自我状态,才可以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才可以获得成长。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都是我们在成长早期获得的一种应对生活的模式,在特定的情景会激发相应的模式,我们会像应激反应一样不需要思考就作出反应。
这三个状态的观点我十分认同,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反应,很容易找到这三种状态存在的痕迹。我还没想到一种方法可以减少自己处于非成人自我模式的时间,不过意识到这个事情已经是前进中的一小步了。
人生坐标系
在幼小的时候,孩子通过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人生坐标系,也可以认为是看待世界的角度。由于抚养者的对孩子的响应方式不同,孩子一般会形成四种不同的人生坐标系: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这个在幼小时期形成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会让我们面对事情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个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是这个跟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很契合,他提出“发展的本质是人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人会如何作出怎样的反应在不取决于刺激,而是在于人对刺激是如何进行加工的,这其中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图式”,图式就像我们的人生地图,对于什么样的事情该如何反应,但是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同化”(丰富加强认知结构)和“顺应”(改变认知结构)两种方式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从而适应客体。
虽然人的“图式”一直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毫无疑问早期的核心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像地图中间的部分一样,决定了一些大体的方向。
我的收获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的是早期的成长经验对一个人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我知道以上知识时,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很难跑过去告诉自己,更无法改变我父母的教养方式,就连跟他们谈起多年前他们对我的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希望看到他们的哪怕一点点歉意,得到的也是“你怎么这么小心眼,我们早就忘记了”的回答。
但是我觉得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也不断地自我疗愈。比如在陷入对“刚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不断自责中,提醒自己现在从刚才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转到了“父母自我状态”,及时叫停,转换到成人自我模式,去积极寻找补救办法。就像这本书中说的那样“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对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那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另外,认识到成长早期经验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对于还未成为父母的我而言,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开始 思考要成为怎样的父母,才能让我的孩子可以成为拥有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的幸福的人。
更多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